法國料理的開始

味居世界美食之首的法國菜,原來傳承於義大利。 16世紀,法國國王(Henry IV the Great),在即位之前,法國還是處於用手抓飯的“蠻荒”狀態,然而亨利四世大帝迎娶了義大利梅迪奇家族的公主凱薩琳‧梅迪奇(Catherine di Medici)為妻,凱薩琳不但是芭蕾的愛好者,還是個美食主義者,所以陪嫁的人員中,除了芭蕾藝師們,還包括整班的廚師,隨著公主嫁到了法國。

這些廚師為法國帶來了當時最佳的烹飪藝術,以及尚不為當時法國人所知悉的廚房設備與餐桌用具。自此,法國宮庭烹飪文化煥然一新,法國人在亨利四世引領下開始優雅地用起刀叉來。 到了亨利四世後期,乘著文藝復興的東風,法國菜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與落後,開始繁榮起來,不過離真正的法國美食還是有一段差距。 路易十四時代,隨著法國國力的上升,法國宮廷餐宴的豪華程度已躍居歐洲各國之冠。同時,路易十四開始努力培養自己的本土廚師,以擺脫對於義大利人的依賴。 路易十四舉辦全國性的廚藝大賽,獲勝者會被召入凡爾賽宮授予「全法國第一食神」的獎章,也就是所謂的泉藍帶獎(CORDO NBLEU),這成為了全法國廚師們夢寐以求的目標,而這一大獎更是保留至今。 之後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將法國菜進一步發揚光大,廚師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高,成為一項既高尚又富於藝術性的職業,一時間法國食壇百家爭鳴,欣欣向榮。

但是真正讓法國美食享譽世界,為各階層所熟知和公認的,還是要歸功於法國大革命。 隨著巴士底獄的炮聲,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,和宮廷的美食作了無奈的永別,法國美食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消極的影響,大量的宮廷廚師隨著革命流落民間,他們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開設餐館維生,法國各階層民眾開始有機會享受宮廷式的佳餚。而中產階級在享受它們的同時,也開始模仿過去貴族的用餐方式和禮儀。 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崛起,法國美食更是隨著拿破崙的大軍傳至各國。以至當時的德國大作家歌德如此評價:「拿破崙的鐵蹄征服了歐洲的君主,而法國廚子的美食征服了所有人的腸胃。」大革命導致的美食變革,就如同一個強力的推進器,把法國人的美食真正推向了世界的寶座。

近年來的法國料理

2010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宣佈法國的美食烹飪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,這也是「烹飪」項目第一次被列為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。 法國烹飪向來以淬練的技巧和優美的呈現方式讓世人驚豔,一道名菜受尊重的程度,並不亞於一幅名畫。一代又一代法國主廚所創造的經典佳餚,不但讓世人垂青不已,更是追尋美食藝術的各國廚師取法的範本。 法國人對於美食的熱情,比起對待情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法國人可以為了一頓華美的晚餐,在半年前預約座席,等到可以歡享美食的那天,盛裝打扮呼朋赴約。 法國菜也被喻為最能表現廚師內涵的料理,每一道菜對廚師而言都是一項藝術的創作。藉由精工打造的優雅細緻感,以完美食材結合層層疊疊的精湛手藝,創造出令人震聶的頂級美味。

法國料理概觀

依照料理風格而言,可以分成三大派系

古典法國菜派系(ClassicCuisine/HauteCuisine)

起源自法國大革命前,皇親貴族流行的菜餚,後來經由區分類別。古典菜派系的主廚手藝精湛,選料必須是品質最好的,常用的食療包括龍蝦、蚝、肉排和香檳,多以酒及麵粉為汁醬基礎,再經過濃縮而成,口感豐富濃郁,多以牛油或淇淋潤飾調稠。

家常法國菜派系(BourgeoiseCuisine)

起源自法國歷代平民傳統烹調方式,選料新鮮,做法簡單,亦是家庭式的菜餚,在1950—1970年間最為流行。

新派法國菜派系(NouvelleCuisine)

自20世紀70年代冒起,由保羅博古斯(PaulBocuse)倡導,在1973年以後極為流行。新派菜系在烹調上使用名貴材料,著重原汁原味、材料新鮮等特色,菜式多以瓷碟個別盛載(Plated),口味調配得清淡。

在20世紀90年代後,人們注重健康,由MichaelGuerard倡導的健康法國菜(Minceur Cuisine)大行其道,採用簡單直接的烹調方法,減少使用油;而汁醬多用原肉汁調製,以乳酪代替淇淋調稠汁液。

料理特色

烹調多用奶油。 特色食材:布列塔尼的貝隆生蠔、布烈斯雞、佩里哥黑松露、霍克福藍紋 乳酪(Roquefort)、鹽之花。鵝肝醬 魚子醬 松露為法國三大珍味。

傳統法國料理的經典菜色代表:
鵝肝醬 Foie Gras、魚子醬 Caviar、 松露Truffe(s法文)、Truffl(e英文)、 法式焗洋蔥湯 French onion soup、 蟹肉濃湯 Bisque of Crabs、紅酒燉雞 Coq au Vin、 牛肉清湯 Beef consommé、 馬賽海鮮湯 Bouillabaisse à la Marseillaises、 焗烤田螺 Gratin d’Escargots à la Bourguigno、 尼耍斯沙拉 Salade Niçoise、 橙汁鴨胸 Caneton à l’Orange、 阿爾薩斯酸菜豬肉香腸鍋 La Choucroute Garnie、 紅酒燉牛肉 Estouffade de Boeuf Bourguignon、 培根菠菜派(洛林鹹派)Quiche Lorraine、 長杖型法國麵包 Baguettes。

影響近代法國料理的人物

Georges-Auguste Escoffier 奧古斯都 艾斯考菲(1846-1935)

西方飲食文化的改革者,一生奉獻於廚藝,曾管理倫敦、巴黎、摩納哥等高級旅館的餐飲事業,賦予餐飲行業新的定義和形象,是現代飲食文化的先驅。

1.菜單現代化,設計編寫菜單並依照菜單所列菜餚順序一道一道上菜,同時發明單點方式( à la carte)
2.革新烹調藝術,將傳統菜餚繁複的裝飾簡化,簡劭每餐菜餚道數,強調使用當季時蔬並將醬汁口味淡化,創造新的美式哲學。
3.建立新的廚房配置和文化,創造新工作文化和建立衛生標準,建立明確的廚房職位階級制度,這些都是提稱餐飲行業地位的重要里程碑。

Paul Bocuse 保羅.博古斯(1926年2月11日-2018年1月20日)

是一位出身里昂的法國主廚。他是「新潮烹調」的創始人物之一,並曾在1961年獲頒法國「最優秀職人獎章」,又在2004年創辦廚藝學校。他在里昂開辦的的保羅·博古斯餐館(L'Auberge du Pont de Collonges)
「發現一款新菜,比發現一顆新星對人類幸福的貢獻更大。」這是法國「烹飪泰斗」保羅·博古斯的座右銘,他讓全世界所有以廚師為職業的人,都開始羨慕起法國人。 廚師在法國民眾中享有與電影明星一般的榮耀和聲譽。普遍認為,美食絕不僅僅為了果腹,它還是一項需要堅決捍衛的文化傳統。數百年來,法國奉烹飪為「生活宗教」,佳肴無數,高手如雲。 保羅·博古斯,便是久負盛名的一位。從拿到米其林星星開始,每年他的餐廳都被西方餐飲界權威雜誌《米其林指南》評定為「三星級」的最高級別。這對於一位廚師來說,無疑地意味着巨大的財富和榮譽。近年,《時代周刊》評選出的「60年來影響世界的人物」榜上,他的名字被列入其中,他與法國史上偉人戴高樂並列入選。有人喻之為:「如果把世界烹飪界比作一個舞台,那麼擔任指揮的,非保羅·博古斯莫屬。」

多年來, 保羅·博古斯不間斷地積極致力推動法式西餐的發展,從開辦餐廳、創建餐飲培訓學校,到撰寫烹飪書籍,他的功績不僅受到業內的敬重,更獲得了法國國家政府特別頒發的「國家榮譽勳章」 。 一九八七年,由保羅·博古斯發起,創立了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的「博古斯世界烹飪大賽」。烹飪大賽每兩年舉辦一屆,歷經30多年的發展,現今已成為法國美食之都里昂的盛會。